玉不琢,不成器
新诗创作班作品点评
蔡志礼博士
从9月5日开课至今(10月5日)的一个月里,《线上新诗创作班》课程网站 “新诗网“ 共发表了16位学员的49首诗。我在这里公开点评,让大家相互观摩。所有点评的相关诗作,都可在课程网的《新诗花圃》里寻得。
作者群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初试啼声的新手,虽然每首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些有待改善之处,例如意象不够精炼,用语太直白、篇幅冗长、结构松散、韵律和分节上也有待改善,这些问题与其说是缺点,不如视为学习写诗必经的过程。庆幸的是,总体来说,许多作品都有可圈可点的闪亮之处。玉不琢,不成器。相信只要多下些功夫揣摩,假以时日必有所成。以下是各作者作品的点评,为求行文简洁,恕不称呼。
连侨思的《远远盯着看》是一首在浅显的文字里,母爱自然流露的佳作。《我爱这土地》是效仿艾青的同名作品。时空虽然转换了,但对土地的爱却依然如此深沉。《千万华佗》热情地歌颂千千万万在疫情前线英勇抗疫的白衣战士,慷慨激昂之情令人动容! 连女士已超过80高龄,对诗文创作仍保持如此高度的热情,令人由衷佩服!
王竹石喜以佛家空念禅思入诗,人生无常与菩提觉道成了他诗中核心主题。在《退休困惑于十四行》中,他感叹道:“搁浅之舟 / 何时方能航回碧波万浪间 / 驶向灿开莲花彼岸”。《月落星沉》则描绘一幅惨兮兮的画面:“月亮惨被天狗果腹 / 星星失足葬身银河”。《非关山水》写挣扎多年后顿悟的过程:“闲卧青山 / 竟不能学白云空悠悠 / 泡拥绿水 / 竟涤不净惹尘凡心”,最后 “惊见月亮掉落荷塘 / 刹那间 / 青山绿水已在方寸之间”。他诗情泉涌又勤于笔耕,所以收获颇丰,值得赞许。
陈帅为两首诗作冠以“新诗习作”,虽与李商隐的许多诗作一样无题,但也确实写得蛮好的。第一首写在等待中的困境:“闷热,等待下雨的天空里 / 梦想无处安身 / 画 / 一道门 / 画 / 一扇窗 / 画 / 一场自由的逃亡 / 然后 / 继续忍受闷热 / 直到 / 大雨落下”。第二首也颇有看头,特别是:“根 / 在你心里 / 花儿 / 开在半空中” 的对比写法,引人深思。
卢家玲的《云心》参照了顾城的《远和近》模式写成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,因为初学写诗一定要参照出色的作品,先从模拟起步。她的诗中巧妙地反复应用词语排比和倒置的手法,带出了音韵迂回的效果。三节的分配很均匀,一步一步推演到最后一节诗时,点破了:“口心本一体 / 心口要合一” 的主旨,颇有禅味。
欧蔼琴也参照了顾城的《远和近》的模式,而且诗题也同样,但蔼琴把原诗中的你抽出来,换成了“诗”。她看看诗又看看云,结果发现:“看诗时很远 / 看云时很近”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诗就在眼前,云却在天边。估计蔼琴是感觉诗歌艺术不容易懂,所以诗比天边的云还要遥远。如此写法,颇有寓意。
傅佳丽的《我爱7》一开头把 7 这个阿拉伯数字描绘得很生动:“如此耿直 / 却不忘低头自省“ ,可惜的是接下来的第二段:“彩虹有7色 / 北斗有7星 / 你还蕴藏什么 / 宇宙的奥秘?”与第一段脱节,衔接不上去。《父与子》轻轻柔柔,散发着母性的温暖,更像是母亲和孩子。《海葬》哀伤中流露出洒脱的情怀:“有一天当我老去 / 请将我撒到海里”。结尾处:“风平浪静时 / 也许到你梦里稍息” 牵挂之情触动人心。《画墙》是一首好玩的童诗,纯真可爱。《心中的凤凰》展现了不屈的宏愿,传达了振奋人心的正能量。
热爱文学和舞蹈,活泼聪慧的杨玲玲留学日本,对樱花自有一份特殊的亲切感,因此写起《樱花雨》来入木三分。诗中浪漫与唯美并行,怜惜与向往相依,生动地描绘了三次与樱花相遇的场景和感受。倘若在用语上能更精炼些,就会更有诗意。像这样的诗文谱成曲子也一定很动听。
张建苹热爱写作,上课特别认真,拿着本子一边听一边做笔记。她的这首诗哀悼远在家乡的外婆过世了,却因为疫情的阻隔,千山万水无法回去奔丧而留下遗憾。祖孙深厚的感情组成了这首诗的核心元素,可惜句子稍显口语化,削弱了诗的含蓄美。若能再精简浓缩些,相信诗意会更浓。
吴保霑的《红尘滚滚》在形式上,采用类似古诗五言绝句的写法,感叹滚滚红尘的人世间的是是非非,这是恒久新鲜的题材。保霑曾参加过我前两年主持的新诗讲习班,并且有很不俗的表现,建议尝试以新诗的自由形式,表达同样的情怀,看看有什么不同。
曾怡雯善于借诗叙事,文字排列整齐的《童话》,情节转折颇大,结尾处也带给读者颇大的意外。带着科幻色彩的《穿越》,在时空转换的虚实之间,寻找自我的存在,相当引人入胜。
边金红的【默】是一首排列整齐的诗。第一节,颇有诗意也颇有韵律感:“无声来,无声往,无声无息独自行 / 像夏花,像秋叶,夏花秋叶舞飘曳”。整首诗很整齐,可惜接下来的意象就开始繁复起来了,涉及生死风雨、将相王侯,青山黄土、天地山河。结尾的:“默!默!默!” 显得有些突兀。建议意象不妨简化些,篇幅可浓缩为比较精简的诗句。
李俊玉的《小心》,题目取得很好,特别是因为 “小心” 是由不同人的口里喊出来,而且都是出自深深的爱。诗中布置了不同的人生阶段,表现了不同年龄层的互动关系,很有层次感,让读者能感受到随着年岁的增长,所有的人都在改变。可惜的是遣词用字过于散文化。诗和散文在语言的应用上,最大的差别诗的语言很精炼,散文的语言则是松散的。建议尝试浓缩句子,尽量删去没有必要的字词,尽量缩短篇幅。
王育才的《街灯》立意不错,但遣词用字太松散,像是散文的分行断句。建议修改得精简些。《浮云》也是一样,例如结尾处的:“其实啊 / 一点把握都没有 / 当烦恼现起时 / 习性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”,衔接起来加上逗号就成了散文。
林树荣的《 亚答屋故居 》是一幅甘榜乡村的雨天风情画,蛮有趣味。《大哥的生日》在结构上有些散乱,欠缺有机的联系,诚属可惜。《儿时中秋》就写得很生动活泼,让童年填满欢声笑语。
严文美的《世上最远的距离》是参照我的同题诗模式写的作品,这是很值得鼓励的尝试。但必须跳出原诗的思路和格局,也要避免太直白的句子,例如:“避免摩擦,完成各自事情。”诗的语言毕竟与一般的日常用语不同。《母亲的眼睛》立意甚佳,细致地以母亲关爱的眼神为意象,突显母爱的深情。可惜行文过于冗长,失去了诗应有的浓缩力道。建议删减或更改字句,使之更有紧凑的节奏感。
笔名慕易的杨剑波写得很勤,他的《冬枣》开始时显得平淡无奇,但结尾处却蛮精彩。《楼头》的意象很不错,可惜衔接得不紧密,最后两行倒是神来之笔。《田间的小路》颇有风味,可惜篇幅过长,若能精简些,应该会更好。《码头》看似无心的挥洒,组合起来是一幅码头的素描。《路》的写法虽然显得有些嫩,但是却保留了一份初心的纯真。《温暖》写父爱如山的温度可以抵御零下6度的寒冬。
以上是我针对各位学员作品的点评,希望对大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有所帮助。